營造安全與科技想像

瀏覽數:1007


  營造業因屬動態變化性質(作業型態隨時間及工程進度改變),所以作業的環境與人員(工班)是持續在變動與更替的,加上營造施工過程勞力較為密集、大型機具與臨時構件眾多,且作業期間易受天候條件影響,所以是所有產業中職業災害發生率偏高的行業。近年來,為能有效解決營造業等於高風險產業的負面形象,相關主管機關及許多的產業先進們,不斷的在思考問題解決的妙方,希望能提供勞工一個幸福友善的營造作業環境。

  筆者認為如能思考並善用現今發展中的科技來解決相關安全問題,將會是未來營造產業安全發展的趨勢所在。一般而言,營造業職災發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人」與「環境」所造成,人的部分是指因「不安全的行為」造成的危害,環境則是因為「不安全的狀況」所致,例如,勞工從事地下人孔作業(屬局限空間作業:指非供勞工在其內部從事經常性作業,勞工進出方法受限制,且無法以自然通風來維持充分、清淨空氣之空間),其環境恐有缺氧、中毒、火災、爆炸、感電、塌陷、被夾、被捲等危害,這部分即屬不安全的狀況,雇主在使勞工進入前應針對該環境做危害的確認,並針對局限空間內之氧氣、危險物、有害物濃度做測定,如氧氣不足或危險物、有害物濃度過高時,則應實施通風換氣,如遇電能、高溫、低溫與危害物質時,應採取隔離之措施,如發現感電、塌陷、被夾、被捲等危害,則應施予相關防止措施。

  當環境改善後,人員進入局限空間時,為避免其墜落危害,高差1.5公尺有墜落之虞時,即應提供安全上下設備,並使勞工配戴背負式安全帶。另外為防其缺氧、中毒,雇主雖有做濃度測定及通風換氣措施,在勞工進入人孔作業時,依舊須提供攜帶式(背負或側掛)空氣呼吸器或輸氣管面罩。上述雇主提供之個人防護具,如若勞工作業時未配戴或不正確的使用,造成職災的發生,則屬於不安全的行為。所以綜合上述所言,不安全的行為與不安全的狀態往往會造成營造業職災頻繁的發生,如能在勞工作業前,針對「人」與「環境」來做相關安全改善措施,相信定能預防九成以上的職業災害。

  再以上述案例說明,局限空間作業因有許多危害風險的存在,所以作業時依法令規定應限制無關人員進入,此部分如能配合智慧科技,如RFID 無線射頻辨識系統,並結合智慧手環提供勞工配戴,當勞工未申請進入如局限空間等危險禁區時,智慧手環可以產生震動或不斷地發出警示聲:「您未申請進入局限空間許可,請速與職安部門聯繫」,同時訊息亦同步傳送至安管中心,以利管理人員即時管控,並適時制止勞工隨意進入。而此法當然亦可用於營造業頭號殺手-墜落、滾落之危害,當智慧手環感應到勞工身處高處且於建築體邊緣、臨時施工架上、或站立攀爬於不安全位置,或其他有墜落危害之處時,可即時通報管理人員,管理人員再透過監控設備(如監視器等影像視頻)來確認現場狀況,如發現勞工高架作業未配戴相關防護設備(安全帽、背負式安全帶、安全鞋…等),可透過現場擴音設備要求違規勞工停止作業,並於勞工全副武裝後再行上工。當然這部分或許已有營造公司在做相關應用與測試,筆者建議未來如能再結合AI人工智慧,藉由影像辨識系統,於工地現場短時間內辨識出哪些勞工未確實佩戴安全帽、未著安全反光背心,或坐、或靠、或行走於危險區域,然後再透過空拍機上的擴音設備,提供猶如林志玲美聲般天籟的人工合成聲音,主動且貼心的提醒警示勞工,如此則可有效節省人員管理上的成本與負擔。

  另外,局限空間因有缺氧與中毒的危害,當勞工遇到該危害時,往往會因為缺氧造成暈眩昏倒,或因中毒而神智不清、倒地不起,若現場無其他人員發現,往往會造成勞工生命無聲無息消逝,或因發現時間過遲,致延誤急救與搶救的黃金時間,造成職災憾事。此時如能應用智慧手環,於勞工進入局限空間時,即時監控勞工生理狀況,當發現勞工有異常時(如呼吸急促、體溫異常、心律不整…等)可即時反應或確認,並啟動現場人員緊急應變處理,當可防患於未然。當然智慧手環如能再結合「大數據」分析,即時查探出勞工生理狀況,如發現勞工恐有酒醉或有酒醉之虞,或身體虛弱、狀況不良者,抑或情緒不穩定,有安全顧慮者,並即時將相關分析數據與建議透過擴增實境(AR)眼鏡(如google眼鏡),提供給管理者參考,可提高管理者現場工作分配及管理指揮效度。當然,透過AR眼鏡,管理者也可快速辨識勞工身分,避免營造工地閒雜人等闖入,或其他臨時工參雜其中,造成現場管理不易等危害。(此部分或有侵犯個資疑慮,但非本文探討範圍,敬請見諒)

  在職災發生的基本原因中,勞工危害意識不足往往是營造業職災發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針對此部分,我們都知道可以透過教育訓練來加以改善,但實際上,勞工只要一聽到上課就會逃避,一講到法規就想睡覺,而其中原因不難想像,只因為教育訓練課程非常的枯燥與乏味罷了,為解決這類問題,我們亦可結合科技因應。試想像,勞工在進入營造工地前必先接受相關的教育訓練,其中有專業的技術指導,指導上如能透過虛擬實境(VR)的設計,當員工進入學習場域且配戴好實境裝置後,擬真的專業指導員(教練)便出現眼前,一位長的像金城武或林志玲的指導員,以TWI-JI(基層人員工作指導術)來為我們親授專業知識,過程中有核心觀念的指導,亦有技術上的實體互動,這樣的訓練課程應能打消學員夢周公的慾望!

  當然有專業技術訓練,亦應有安全衛生方面的宣導訓練,在安全衛生訓練上透過虛擬實境(VR),讓勞工感受如臨現場般的職災體驗,可比講師在課堂上苦口婆心一整天還有效果,例如,虛擬勞工高架作業時,雇主未提供安全的作業環境(如未提供平台、施工架供勞工高處作業;邊緣有墜落、滾落危害之虞,未設置護欄、護蓋及安全網…等設施),且勞工未配戴個人防護具(如安全帽、安全鞋、反光背心、背負式安全帶…等),結果遇到墜落危害時的情境(為增強實體感受,可配合如六福村大怒神的自由落體遊樂設施,設計人員墜落之真實體感),並將墜落後的情境如實描繪出來,如墜地後的腦漿迸流、五臟六腑的乾坤挪移,四肢骨折癱瘓或身體穿刺受傷等結果,讓勞工確實體驗職災發生的可怕與恐懼。

  當然,亦可針對其他營造作業設計相關虛擬體驗,如勞工從事電銲作業,未配戴護目鏡,易造成白內障等視覺危害,我們可透過混合實境(MR)讓勞工體驗恐懼的手術過程,或模擬視力嚴重衰弱的視覺影像,並透過虛實環境使其體驗生活不便的種種痛苦。或透過虛擬實境(VR)讓所有同仁感受在突發意外中,大夥該如何團隊合作以執行緊急應變計畫,例如廠區內高壓容器、配管、設備不當的洩壓,有火災爆炸危險,我們該如何因應與處理?危害發生後如有擴散之虞,應如何引導勞工逃生與避難?遇到人員傷亡,該如何急救與搶救…等,透過虛擬科技讓勞工體驗相關職業災害,並藉此培養其危害意識,後續實際執行作業時,勞工自然會重視相關安衛防護措施,並自主配戴個人防護具了。

  科技無遠佛屆,端看我們如何操作與應用,例如營造業導入建築資訊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如再結合Google AR眼鏡,則監造人員可隨時依據數位資訊,檢驗及管理現場作業,並及時修正錯誤;透過「物聯網」則可以連接一切人、事、時、地、物,在我們高架作業時提醒我們安全帶是否已扣上母索,警示我們護欄、護蓋、安全網是否穩固有效;地下通風不良處,提醒我們氧氣、危害物、有害物濃度是否不足或超標,並能主動調節改善現場的空氣品質;加班作業時,會關心偵測我們身體疲勞狀況,提醒我們注意健康,偶而機器人還會貼心的為您煮上一杯咖啡,按摩我們疲勞的筋骨;「無人飛行機」則在我們操控大型營建機械時,像一雙可靠的眼睛,隨時協助我們監控死角,在我們快衝撞人員或建築體時,主動煞住機械,避免憾事發生;「機械人」可以代替我們進入局限空間、高壓場所、極端溫差空間、或有輻射危害場所採集所需環測資料,協助我們於異常環境中辨識潛在的危害風險,或於營造工地執行高壓力(沉箱施工法、潛盾工法等作業)、高危險(丁類危險性工作場所)、及重體力作業;未來的「3D列印」甚至可以直接列印出堅固耐用的磚瓦、梁柱、大型帷幕牆…等,提供我們快速組建房子,降低營建材料成本;最後當5G的數據傳輸成形,我們將能輕鬆及時的運算海量數據,並直接網絡及物聯所有科技技術,實現友善安全的營造環境。手機廣告文案:「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對於營造安全與未來科技的結合,筆者期盼它會是個未來趨勢或現在進行式,而非僅止於想像。
 

【參考資料】

  •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營造安全衛生電子報-營造業工程專案安全衛生科技管理新趨勢
  • 科技產業資訊室-AI人工智慧在營建業之應用
  • 智慧工地之新興技術發展分析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