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之職安衛菜鳥如何快速勝任職安業務PART-2

瀏覽數:6143


  前篇文章我們提到,在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的領域中,如果您是位新手,在進入自己心儀的企業後,該採取什麼策略來找出安全衛生的改善方向,其中略有提到「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方法,惟其著墨不深,故本篇文章除接續上篇文章內容外,更深入說明風險管理之架構,及職安衛新手應有的基本觀念與執行認知。

  「風險」常常會讓人有負面的感覺,像是一種未知的危機、突發的狀況,或與我們預期有落差的情事發生等等,但風險也是一種「機會」,往往危機發生時,它會伴隨著「改變」的契機,所以歐美國家在面對危機時,常常會樂觀的認定「危機就是轉機」,故對於職業安全與衛生的管理,筆者一直認為,它不僅只保護著勞工免於職業災害,當我們將安全衛生管理做到完善時,它亦能保護企業免於職業災害造成的有形損失(如職業災害補償、醫療支出、財物損失、雜項損失…等),及無形損失(如公共形象受損、組織氣氛不佳、士氣不振、效率不佳…等),讓企業可以不斷的茁壯、永續發展。

  風險既然含有「危機」與「機會」的可能,我們就更應加以管理,以減少其負面的影響,在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中,「風險管理」是一項預防性的管理過程,包括了危害的辨識(化學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人因工程危害等)、風險的評估(實施作業環境測定、生物偵測等),及風險的控制(源頭管制、路徑管理、行政管理、健康管理等),如圖一所示,其目的是透過危害辨識先找出職場中可能的風險危害,然後透過科學的方法來評估危害會造成企業的影響程度,最後再依評估的結果,事先排定改善控制的優先次序,將企業的風險、成本及損失降至最低可容許範圍。

  「危害辨識」是職場風險評估的第一步,依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風險評估技術指引「事業單位應針對作業之危害來源,辨識出潛在的危害、發生原因、可能且合理之最嚴重後果等,並辨識出可有效預防或降低危害原因發生之可能性,及減輕後果嚴重度之控制措施」,故辨識工作場所及日常作業中的潛在危害,及了解危害可能造成的後果程度,是身為職安衛管理人員的首要任務。一般而言,新進職安人員可以針對固定的工作場所先著手辨識,再至變動性工作場所,平時也可透過走動管理或現場巡視來發現問題,偶而與一線員工聊聊亦能意外發現問題,或了解其他虛驚事故等情事(雖未造成職災,但不加預防改善,易造成職安衛管理上的漏洞)。

  以辦公室為例,如要我們辨識出平常辦公的環境可能會有何危害?身為職安衛管理人員基本上應能找出比一般職員還要多的危害,如員工辦公空間是否足夠(依法令規定,每一勞工原則上應有10立方公尺以上之空間)、操作電腦時燈光是否充足(一般辦公場所為300米燭光)、桌椅高度是否舒適(預防人因性危害)、現場溫濕度是否合宜(需環測綜合溫度熱指數)、通風是否充足(採行自然通風需計算其窗戶與地板面積比例;採行整體換氣,則須計算其排氣量、換氣量是否充足等)、有否噪音危害,如冷氣、空調造成之低波噪音(不得超過115分貝之連續性噪音)、空氣品質是否合宜(CO2、HCHO、CO、PM2.5、PM10…等9項標準不得超過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規範之容許濃度)、天花板有否粉塵或物體飛落風險、會否發生感電危害(如電線破損造成漏電、使用過多電氣設備,造成延長線超壓、短路、半斷線、及線路老舊、老鼠啃咬等)、有否病媒蚊危害、火災爆炸危害、非游離輻射危害(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超音波、紫外線等)、員工作業時有無異常工作負荷(輪班、夜間工作、長時間工作等)、職場霸凌(勞工有否遭受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休息、飲食、廁所及盥洗設備是否充足…等等。

  承上,辦公室是我們每天花最多時間辦公的場所,該場所充斥著許多的危害與風險,身為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我們有責任為雇主、勞工建置一個安全友善的工作環境,所以在危害辨識上,如無法辨識出10項以上的風險項目是不及格、不專業且危害意識不足的。當然,若一次辨識出許多的危害,在實務上,我們也無法一次全面改善,此時,我們需要透過「風險評估」來決定改善的先後順序,如圖二所示。一般而言,在分析風險評估等級時,會先區分職災發生時,造成勞工傷害之程度,如「重大」係指當事故發生時,造成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受傷,或造成無法復原之職業病(致癌),「高度」為造成勞工永久性完全失能、永久性部分失能、嚴重身體傷害或工作引發重病,「中度」則為事故發生時,造成損失工作天數,需要意外處理之傷害或疾病,「輕度」則僅需暫時處理而不需請假的輕傷害或疾病。其次,再針對職災發生時的頻率分級,區分為「極可能」指經常、持續性發生,「較有可能」則為發生幾次,「有可能」則是偶爾發生,「不太可能」即不太可能發生,但是在某個時候可能發生。

  承上,透過分級矩陣後,我們會得出一份工作場所的危害風險等級表,其中,重大風險及高度風險(紅、橘色),一般為企業較不能接受的風險,企業需透過「風險控制」將其降至中度風險(黃色)以下,也就是降至可接受風險範圍,才能讓勞工開始作業;低度風險及輕度風險(青綠、深綠色)則為可接受的範圍,我們可以透過行政管理、教育訓練,及個人防護具來加以防範。當然,風險控制是一門持續改善精進的課題,當高度風險轉為中度風險後,雖能讓員工開始作業,但身為職安人員應有強烈的「責任心」及高度的「安全癖」,對於危害應持續且逐步的改善,將中度風險再降為低度風險,而對可能造成輕傷害的低度風險,也須持續改善組織現有的防護設施或行政規範,使其成為業界安全衛生標竿學習(Benchmarking)的對象,如此才能真正體現風險中危機是轉機的精髓。

  危害意識某種程度而言,是較為「主觀」的認定,需透過風險評估提供「科學化」的數據(除上述風險等級數據外,尚有製程安全評估、工作危害分析、如果-結果分析、危害及可操作性、故障樹分析、失誤模式與影響分析…等數據),但對於這些「客觀」的科學數據,新進職安衛人員應有能力加以利用,將其轉為雇主、同儕、或勞工聽得懂的白話來說明,例如對雇主而言,我們應將科學數據轉換為「成本」數據,告知雇主如果發生職災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而這些後果會造成企業損失多少費用(如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及損失多少機會成本(如公共形象受損造成的無形損失),甚至可能造成的刑事責任等,設法讓雇主聽得懂、感覺心痛,如此對於後續我們提出的相關安全衛生規劃,雇主才會給予承諾或支持,在職安衛工作的推行上,也才不會流於紙上談兵。

  對於同儕或跨部門的職業安全衛生協調與溝通,我們可透過科學數據的分享,促進跨部門的合作,並有效降低本位主義造成的影響,例如,生產單位總是批評安衛單位是花錢且搗蛋的單位(職業安全衛生防護措施,容易影響生產效率),但透過風險評估,我們可以與他們共享資訊,分享我們的擔憂,例如職災發生後,若造成主管機關介入調查或停工處分,恐傷害組織甚鉅,付出的成本更多。

  最後,對於勞工而言,風險評估的數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生澀難懂的,所以在與勞工溝通時,一定要跟他說明相關安全衛生措施的「為什麼(Why)」,例如,電銲作業時,勞工或許會記得配戴防護眼罩(防止強光、紫外線造成白內障等眼疾危害)、防護手套(防止感電危害),但若要勞工配戴防護口罩(N95),則會因為作業時造成的悶熱感而加以排斥,此時如能與勞工說明配戴口罩的目地(為預防奈米金屬燻煙造成的身體傷害,如:鉛中毒造成之血液病及腦病;錳中毒引起之帕金森氏症;鎳、砷中毒造成之致癌危害;鉻中毒造成之遺傳性基因病變等…),並提供過去報章、雜誌、新聞等相關職災報導、或其他血淋淋的教訓予以借鏡,勞工才會真的警惕且銘記在心,對於後續職業安全衛生的推廣,才不致流於形式或只做表面功夫。

  最後,在「風險控制」上,新進職安衛人員對於可能發生職災風險之虞處,應有相對應之改善計畫,計畫內容建議可參考職業安全衛生法(母法)及相關子法的規定來建置改善措施,畢竟法規規範的是最基本的安全衛生標準,我們在執法時,可以優於法規,但絕對不得低於法規規定。另外,在風險控制計畫上,筆者建議可將其架構成「源頭管制」、「路徑管理」、「行政管理」及「健康管理」等面向(如圖三),以利企業逐步改善。

  「源頭管制」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法,又稱為本質安全設計,尤其在安衛改善措施上,如能於危害源頭處即予以消除,其效果比路徑管理及行政管理為佳,且所耗之時間及費用成本相對是低廉的,例如:勞工從事高架作業,較易產生墜落或滾落等危害,在源頭管制上,我們可以思考如何減少勞工高處作業時間,以減少其墜落發生的風險,也因此營造產業才會催生出較為安全的設計手法-預鑄工法(所需建材先在工廠內預鑄完成,經由拖板車運送至施工現場,再由吊裝機械吊運至高處做最後組裝)。當然改善若無法從源頭著手,亦可從「路徑管理」去改善,也就是在作業執行中,何處產生危害,既從何處下手排除,例如:從事高溫熔融物質的處理,會產生大量高溫水蒸氣危害,此時可於上頭加裝局部排氣裝置,於危害產生處,將危害適時排除,以避免勞工接觸時造成燒燙傷等危害。至於「行政管理」及「健康管理」則是在危害仍存在的狀態下,設法透過「管理」的手段來降低其對勞工產生的傷害,例如:作業場所有機溶劑中毒危害,一般而言其危害程度是以接觸劑量(濃度)乘以接觸時間來計算,在接觸時間上,假使能讓勞工從原本作業平均八小時的時間,縮短為平均六小時時間,則可有效降低中毒的風險;在接觸劑量上,若能透過個人防護具的佩戴,減少或排除勞工吸入的濃度劑量,亦能有效減少勞工中毒的危害。

  綜合上述說明後歸納,新進之職安衛人員在應用「風險管理」模式上,其作業流程可依循圖四架構。首先,是針對組織或企業先做危害的辨識,找出作業上可能的潛在風險(包含1.辨識出所有的作業或工程;2.辨識危害及其後果),其次,是依據危害辨識的結果,再做風險的評估,亦即執行科學的驗證(包含3.確認現有的防護設施;4.評估危害的風險等級),最後,依據風險評估的數據或等級,提出風險的控制措施(包含5.決定降低風險的控制措施;6.確認採取控制措施後的殘餘風險),當然,風險管理的執行並非到此即結束,而是須遵循PDCA循環式品質管理(Plan-Do-Check-Act的簡稱)持續的改善與精進,也就是說好還要更好的意思。

  古有明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一直是「預防勝於補救」的防護工程,也是企業與組織永續經營的重要課題,所以身為職安衛新手,我們必須學會善用風險管理模式,來達到預防及消彌職業災害的發生,並藉此提升企業安全衛生之績效,用心建置一個企業、雇主及勞工安全共好的工作環境,以善盡企業與我們應盡之社會責任。


【參考資料】

  •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風險評估技術指引
  • 工作場所風險管理及推行實例,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2013
  • 甲種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課本,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2019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