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日本霞浦湖從死湖到群鳥聚集的傳奇

瀏覽數:2427


日本霞浦湖從死湖到群鳥聚集的傳奇

  大多數的人認為:I see, I believe,有一些人也會認為:I believe, I see。有夢想,就會實現,一個從死湖到群鳥聚集霞浦湖的真實故事,透過相信夢想會實現的鬥士,以堅持、熱情、不斷的努力實現遠大的夢想:希望希望一百年後,能夠看到朱鷺在霞浦湖上飛舞。

  霞浦湖邊長有250公里,由一位默默推動環境教育的推動者飯導 博先生經過超過25年以及環湖28市鎮的居民與當地小學共同創造奇蹟,17萬人參與自然生態的再生計畫。

  幾年前有機會實地踏訪霞浦湖,學習環境教育地方創生。記得抵達霞浦湖時已經是傍晚時分,晚夏的黃昏,黃金稻浪搖曳、和風陣陣吹拂,湖邊水鳥成群,生氣盎然湖泊,我們看到結合跨地區、跨業別的地方創生的實際案例。

  霞浦湖,僅次於琵琶湖的日本第二內陸大湖,流域面積2,157平方公里,佔約日本茨城縣面積35%,湖週長250公里,流經28個市鎮。1970年時有筑波研究所以及化工產業在此,居民約有100萬人居住。因為交通建設、土地開發與工廠長期的排放造成湖泊污染嚴重,成為死氣沉沉的死湖狀態,日本政府想要拯救湖泊,方法很多包括當地企業、當地政府都極力開啟拯救湖泊計畫,可惜的是每個想法各自分散,沒有整合,最後都無法成功拯救。政府甚至投入1兆日圓進行搶救工程,依舊無法拯救湖泊以及周圍的生態,宣告失敗。失敗的原因可能是看到的是片段的點、片段的分析評論,而非整體的全貌。

霞浦湖鬥士,設定遠大的目標—希望100年後,能夠看到朱鷺在霞浦湖上飛舞

  飯導博,一位對於大自然相當有熱情與使命的人,從80年代中期開始加入自然保護團體,持續與同伴探討汙染的原因,並要求相關單位處理,但是,事態並沒有因此改善,隨著活動效益每況愈下,心中感到疑惑「是不是沒有人看到事情整體的狀況?」,1990年接下霞浦湖起死回生的任務,在政府曾投入大筆經費拯救依舊失敗之後,他接下如此沈重的任務,失敗或是成功復育就在一念之間。

  據他所言,這麼大的湖泊,該從何處開始著手,他非常苦惱,不知用甚麼方法,不知不覺就用走看看的方式來觀察湖邊,邊走邊想如何找出真正能夠使用的方法,沿著湖邊走,與湖的感受在一起,我能為湖泊做甚麼在心底湧起,走了湖邊一圈周長250公里,就這樣走著走著看著湖泊的吶喊,每走完一圈需要8天,為了解春夏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共走了4圈,與他同行的是小學生們,小學生參與霞浦湖尋寶之旅,很開心的和他一起環湖。

  環湖過程中發現霞浦湖有一處生機,岸邊開滿一大片黃花杏菜(ASAZA),發現在這裡有水鳥在水中輕游,岸邊的蘆葦與湖草也生長旺盛,表示這裡湖水沒有被汙染,甚至因為有潔淨的水源,黃花杏菜才能在這裡出現,並帶給霞浦湖水質的淨化,它吸收陸地排出的水份中所含的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鳥與蟲吃了它的葉子,再回歸到陸地。黃花杏菜在生態網路中,扮演著淨化水質的重要腳色。從走路環湖發現黃花杏菜開始,飯島先生發現找到湖泊開始新生的機會,發現如何讓湖泊重生的方法,以及前面要走的方向,也就是黃花杏菜,於是成立ASAZA計畫案。

復育第一步:找到湖泊生命的機會,孕育黃花杏菜

  黃花杏菜(ASAZA)是多年生之水生植物,是一種需要乾淨水質的野生植物,在環境不佳的湖水中不容易存活,同樣它也有淨化水質的功能,湖泊的黃花杏菜越多,表示湖泊越清澈乾淨。在環湖遊走的過程中,飯導先生發現湖邊黃花杏菜的蹤跡,表示湖泊生態沒有完全被破壞,積極孕育黃花杏菜成為首先必須做的工作任務。

收集種-培育幼-擴大栽種

  從1995年開始收集黃花杏菜種子,同時號召環湖區域175所中小學的老師以及學生們參與約200人開始收集,接下來培育種子栽培成為幼苗,再將培育之幼苗分送給市民栽種,同時栽種在湖底深處以及湖邊,在擴大栽種之下,黃花杏菜逐漸變成城鎮之市容景觀。從1995年到2000年共計5萬人參與培育種植黃花杏菜的工作,至今已超過24萬人共同參與這樣的活動,黃花杏菜確實扮演湖邊生態孕育最重要的角色。

  飯島先生直接和湖泊生活在一起的方式來發現問題,進而找出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先從一部分做起,進而擴大實施,在推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一個人無法成就這樣的事,必須靠著眾人一起完成,於是飯島先生主動將環境教育的理念到環湖28個城鎮中小學推廣,當時學校正推行所謂的課外活動,希望老師們教導學生實際從環境中找出問題與解決方法,霞浦湖的問題成為環境教育最實際的案例,學校也同意由飯島先生帶領學生在這個案例中學習。

  學生從尋寶之旅找到霞浦湖的問題、可能解決的方法以及學生要扮演何種角色,這個案例讓學生面對霞浦湖現況,學生知道孕育黃花杏菜是改善湖泊很重要的工作,但是種子從何而來、需要經費來支援嗎?,需要別人來幫忙?要向誰請求支援?這些問題慢慢浮現出來,很多問題要解決讓這群參與的孩子養成專案執行的能力,需要人手從家人開始,需要經費,可以向轄區政府申請經費來支應,申請經費需要寫計畫書,飯島先生教導這群學生撰寫後由學校安排簡報向轄區政府申請經費,從這群小學生參與拯救霞浦湖的決心開始,就已經成功進行環境復育。

  小學生參與拯救霞浦湖工作,其家人也會支持這項活動,當大家都在談這個題目時,逐漸居民們也會投入,這種擴大參與實施的機會變高,也因此黃花杏菜的培養栽種從小學生擴散到全市民的活動,霞浦湖的生態也逐漸改善。飯島 博先生說:「就向黃花杏菜這樣的花一樣,一朵朵開放在水面上,底下是綿延不絕的地下莖縱橫交錯,沒有中心點,也沒有起點,ASAZA計畫也不像一般的樹狀組織,是由一個頂點為中心往下分枝延伸,再往外擴張,所以可以由許多人參加,共同合力完成。

創新DNA從小開始  

  當時日本小學課程中規劃綜合學習課程,主要目的是利用綜合學習課程教導小朋友關於地域性的主題,很多學校老師不知道此課程如何規劃,剛好飯導先生向學校及老師們提出湖泊再生計畫可以協助課程的實施,老師們也樂意配合同時飯島先生也協助老師們規劃課程。飯導先生認為最能吸引小學生培養他們學習專注是三、四年級的學生,此年級的小朋友有點懂事、也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是打下創新基礎最好的年紀。

  學生由小學三年級開始投入,從學習觀摩開始再逐漸參與整體規劃工作,因為學生的參與、家長也會一起投入,成為氣候之後居民也會加入,變成居民的共同事業。這個案例同時也顯現出小朋友從小參與公共事物,會自我思考、學習慾望增強,並且會教導學弟妹們,對於個人的成長是一生受益無窮的創新DNA。

復育第二步:恢復霞浦湖原有面貌為目標

  霞浦湖的原有面貌只存在年長市民的印象中,在飯導先生規劃下,安排國小學生與當地年長者一起見面開會,由年長者描述霞浦湖原有的樣貌情景,水鳥駐足、魚蝦豐足、水草搖曳、聞到風的味道,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小朋友在聆聽爺爺奶奶的陳述後,嘗試用圖畫方式畫出來再與爺爺奶奶進行溝通,了解未來霞浦湖要呈現的樣貌。透過不斷的開會討論,學生們不斷地進行腦力激盪,從他們天馬行空的創意中找出方法,在這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他們正在執行的計畫,這些小學生就是這計畫的倡導者、也是執行者、更是計畫的監督者。

  計畫的倡導就從學校做起,過程中遇到需要資源時,小朋友合力撰寫計畫書,再由學校邀請當地市長來學校進行計畫審查會議,再由市長下決策並提供資源共同推動,這也證明小朋也是有能力可以推動公共事業,同時影響家人、親友共同參與。如孕育黃花杏菜,集合200人收集種子、培育幼苗、送給居民培植、栽種於湖底、湖邊栽種等所需經費都是由小學生合力撰寫計畫申請書、向市府申請得來。

運用開放式創新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將遠方解讀為外部,成為『有來自外部的朋友一起共同合作,是非常開心的事情』。孔子很早就知道要運用外部的力量共同達成使命任務。飯導先生運用孔子的聖言,重新整理理解要做的內容,從問題中找到新的方向,不斷的問為什麼政府整治不成功,為什麼很多有心人士的熱情也無法成功復育,這麼多的為什麼?腦袋不斷問如何運用創新來解決,當他徒步親臨湖邊走完250公里時,從中了解湖泊區域分布的人口、學校、產業型態,以及對於湖泊的發現,發現自己的力量太有限,唯有結合外部的力量,比如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的居民、學校學生、家長還有企業共同來完成。

   環湖區域共有170所小學分布於此, 將湖泊再生計畫納入國小的課程中,利用綜合課程進行校外教學,學生們和他共同環湖,小學生從霞浦湖尋寶之旅中,體驗到湖泊生病了,感受湖泊呈現的病癥與需要急迫解決的問題,產生問題的共有化。 在整體的過程中,小朋友與湖泊共同感受到問題,從中進行腦力激盪,提出他們對於復育的看法與建議。

  這種讓小朋友實際參與湖泊復育的作法,除了增強小朋友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的能力、以及執行的能力之外,也讓小朋友從小就深刻感受生態的重要。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收集黃花杏菜的種子、栽培成幼苗,並將培植的幼苗栽種到湖底、湖邊,真正體驗整體孕育的過程。170所小學同時進行,共有15萬人共同參與,已經不是單點的創新,更是整體環境的創新。運用外部的力量包括當地企業的力量,結合起來變成更強大的力量

復育第三步:跨地區、跨產業共同獲利

  霞浦湖涵蓋28市鎮,學校學生參與霞蒲湖的再生計畫、相關學生家庭以及親友共同參與之外,還必須思考在此地生活的居民會有什麼好處,才是居民最關心的議題。除了孕育黃花杏菜,居民會以居住在霞浦湖為榮,相對的霞浦湖要能提供甚麼給居民。塑造霞浦湖成為日本最優質的觀光場域,販賣有機栽培的蔬果、食品、與酒品等相關產品,居民因此豐衣足食,而且樂於居住在此。

  只把自己事業做好卻不管別人是否有利,就無法產生附加價值,若是將自己的事業與其他的事業互相連結,成為生命共同體,就會產生整體的價值。學校教育與湖泊有關的公共事業包含漁業、農業、林業以及商業都會偶然相逢,如何結合彼此之間的價值進而產生火花,就是霞浦湖的整體價值。以此,在資材方面,使用霞浦湖流域內山中的伐木材來建造粗朵防坡堤,不但可以保育山林,也可形成水源的保持及湖泊的再生。

  另外,霞浦湖也因外來魚種的關係,外來魚會吃原生魚,但居民不吃外來魚,所以漁民不捕抓外來魚,只補可賣得到錢的原生魚,使得原生魚量越來越少,外來魚卻越來越多,這樣的循環將讓原生魚驅近滅絕,日後可能造成沒有原生魚可以食用的隱憂。所以如何驅趕外來魚是漁民們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邀請漁業、農業等相關人員提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在專家討論下提出方案,捕抓外來魚來製作成魚粉,做成種植農作的肥料,提供給居民種植蔬菜、水果的肥料,這些蔬菜、水果以霞浦湖的品牌銷售出去。

  這是結合漁業、農業、商業共同找出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農民賣霞浦湖品牌的蔬菜、水果獲利,種植蔬菜水果所需要的肥料由漁會用漁民捕得外來魚所製作的魚粉供應,這樣循環恢復到霞浦湖原來的景緻。這種農民獲利、漁會獲利、漁民也獲利,同時原生魚有時間復育。這種跨地區、跨產業共同解決一項問題,彼此獲利的務實作法,提升整體產業的價值鏈。

建構網絡,吸引企業、政府投入

  當再生計畫成為學校的課程之後,推動起來,學生們成功的協助生態復育工作,其他鄉鎮也有同樣的需求,經農林水產省公布之後,很多的需求也陸續過來,吸引現有多家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任務,企業員工紛紛參與投入復育的工作,如協助荒廢25年的農田來種植水稻,將收成的稻米製作成特製米酒也以霞浦湖品牌銷售出去。現在其他各地,也因為霞浦湖的成功,複製生態復育的工作。

復育第四步:塑造霞浦湖品牌

  生態復育的工作20餘年的時間不算短,從這裡學習到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美好的環境,要好好的珍惜與呵護,一旦毀損,要花這麼久的時間才能復原。居住在霞浦湖的所有居民透過共同參與生態復育、過程中共同成長進而獲取利潤,讓霞浦湖真正成為豐衣足食、湖光美景以及動人故事的所在,也吸引外來客來此駐足欣賞、休憩感受與觀光消費的感動地方。每位居民都是復育生態的最佳推手與解說員,將霞浦湖的產品、故事、與美景推銷出去,同時共同維護如此得來不易的美好環境。

   聽完演講,飯導先生與他的團隊帶我們到湖邊散步,雖然已經傍晚,沿著湖邊走著,大群水鳥從湖上所做的木頭休憩點飛起,木頭休憩點是為了減少湖邊的波浪衝擊而增設,主要是讓水鳥有休憩的地方而設立,同時也解決當地林業木頭賣不出去的困境,所有的建設所需要的設備、建材,當地有就不會用外地的。享受微風徐徐吹拂,面向湖面,鳥兒隨處棲息,水草搖曳生姿、另一邊種的稻米已成金黃色、稻浪婆娑起舞,甚是美景,彷彿就是快樂天堂的全景。

  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的《北京的蝴蝶、東京的蜜蜂》內容也有此平凡變成神奇的故事內容,實際到訪時很難想像之前是一個枯木成林、死氣沉沉的湖泊。一位甚麼都沒有的平凡人,憑藉對於愛護環境的熱情,從了解原因、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影響周圍學校、社區共同參與,運用外部力量、結合相關利害關係人的謀生方式,整合成共同品牌、讓觀光客願意來此欣賞、來此學習、來此感受恢復大自然所賦予美好環境的感動故事。

  近年來我們政府積極推動地方創生,有不同的計畫鼓勵年輕人回鄉建設自己故鄉,成長茁壯。霞浦湖再生的復育做法可以提供給進行地方創生的參考,不一定要花大錢進行硬體建設,從這個案例可以非常讓人感動的是塑造一個夢想,要實現夢想,I believe, I see,透過熱情與決心,親身投入場域中,如同我們創新所提到的利用田野調查,到實際場域找出真正的問題痛點,結合地方利害關係人,共同為地方的前景努力,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時結合在地資源與相關單位來實踐,跨地區、跨產業的連結,建立在地品牌來服務,讓在地居民可以因為地方創生產生利益進而樂於居住在此。

堅持與熱情,擁有無數的可能,成就自己感動、大家感動的創新故事。

 

【參考資料】

  • 《北京的蝴蝶、東京的蜜蜂》,野中郁次郎、勝建明著,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
  • 日本NPO法人ASAZA基金,潛在性浮上型事業,2014日本IBM跨領域系統整合研修團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