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見的智慧農業-始於改善民生問題、帶動產業永續發展

瀏覽數:2680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預估,西元2050年的全球人口數將超過90億人,要如何能餵飽不斷成長中的人口,又面對全球可耕地面積縮減、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農村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造成農業人力大幅短缺及政府食安監管日益嚴格,在重重的考驗下是當前農業的最大挑戰。

「智慧農業」不只存在你我的想像

  談談智慧農業,你想到的是,農民拿著手機開啟APP進行耕田、採收作業?還是機器人取代人類在田間施肥?我想每個人對於智慧農業的想像一定不同,自2017年開始參與推動智慧農業4.0計畫,計畫中明確定義出智慧農業之發展範疇與產業領域,環繞以「智慧生產」、「數位服務」兩面向主軸,但在面對農業各產業所需之智慧化發展、需求皆為不同,回歸到終須面臨勞動力減少的問題、盼能降低生產投入成本與資源,進而促進內外營銷,使產業進行橫向縱向之聯盟,才是「智慧農業」回歸到農業最初本質的意義,而非一味的追求AI、IoT的導入及IT技術產出,而是在前進的每一腳步中,問問自己產業目前推動方向,是否能帶出實質影響性及協助改善大環境、人力短缺所面臨的考驗。

產官學研專家深入產業瞭解缺口及需求

  為加速農業導入智慧科技能量,2017下半年由產官學研聯盟等專家學者組成「智慧生產與人機輔具開發」、「農業技術專家系統建置」、「數位服務與溯源資料交換應用」3個技術性產業技術促進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 , SIG),以及「經營管理與營運支援」支援性SIG小組。由10大領航產業產、學、研跨領域專家組成之產業服務團,與SIG小組採矩陣型分工合作,深入各領航產業示範場域進行技術、系統導入之輔導,並透過跨領域技術交流對談,針對「智慧生產與人機輔具開發」、「農業技術專家系統建置」、「數位服務與溯源資料交換應用」及「經營管理與營運支援」等主題,提出多方建議,盼能協助產業及業者釐清相關技術開發之可行性或其他營運發展建議,彙整各專家投入輔導之建議,歸納推動智慧農業之發展目標及尚待解決問題如下:

  一、加速規格化:大數據資料格式、名稱需有一定標準。可參考海關制定之報關連線規定,業者可有自己之ERP管理系統,但與政府連線之資料,產業提供內容可去識別化及未涉及商業資料,如此業者可安心與政府平台介接。此概念可整合於共通資訊平台介接、生物感測系統資料彙集、產銷整合系統及專家系統建置發展。

  二、掌握產業趨勢:瞭解產業國際商情,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找出本土產業外銷競爭立基,可協助蝴蝶蘭、種苗、漁、外銷主力作物等產業外銷。

  三、縮短技術研發時程:國外現有成熟設備系統,產業可評估引進,待國內市場、技術及成本可掌握後,進而推動設備國產化,如家禽、生乳、菇類、外銷主力作物、海洋漁、養殖漁等產業已著手。待台灣ICT能量充足可提供完整服務方案,並發展產業技術整廠輸出。

  四、注重業者間差異:產業均有共通資訊平台、智能機具人機輔具、生物感測監測、產銷整合系統之需求,重點在於需由政府扮演推動角色,加速推動共同模組,但需要保留彈性給業者提供差異化服務。

  五、形成專家系統:各產業應儘速制定專家系統,但需先匯集大數據,再由專家判讀是否合理,制定標準參數及異常情形處置標準作業,將專家經驗、技術及各參數彙整形成專家決策支援系統。

透過媒體加速產業亮點擴散

  在推動2017智慧農業產業成果,透過媒體參訪形式深入產業示範場域,由產業業者與技術研發專家將亮點成果向媒體展現,此類以邀請農業屬性及地方性媒體實地參與並後續露出相關專題報導之方式,讓更多利益相關人瞭解智慧農業產業發展現況及最新研發成果,進而帶出實際媒體傳播之擴散效應,如:國內知名新聞台因接獲採訪邀約後,著手規劃一系列智慧農業及青農出頭天之報導,而這些報導在各新聞影音平台中持續可被搜尋、觀看及分享,故透過媒體傳達推動策略及產業最新研發成果,可帶出一定影響力及持續性。

媒體眼中的智慧農業發展焦點

  另透過觀察媒體呈現智慧農業推動議題之焦點,似乎更著重在運用產業新技術帶出人力、資源及成本等實質幫助,如報導主題多以:「一年吃掉2億台幣,智能防蟲監測系統揪出貪吃米蟲」、「農業機器人來了!為牛擠乳刮糞送飼料不求人 穀倉智能防蟲也有新招」、「稻穀智慧倉儲 蟲害降五成」等標題呈現,透過媒體所呈現之議題重新檢視政府推動產業發展之方向是否吻合,藉此更能瞭解智慧農業之推動,是否以貼近人民、為求解決生產中面臨的各樣問題為出發。

智慧農業的「新」角色定位

  智慧農業不是透過科技取代人的角色,而是幫助「新世代」運用「新資源」去接軌傳統,所以在農業上是扮演著接班、接軌的功能,也因此在推動的這條路上,需要的是更多能應用資源及創造資源的人才亟需被培育出來。當面臨產業發展與變革時,推動者必須全面囊括智能化發展之帶來的各面向影響,瞭解台灣當前的能量在哪?未來蓄積發展之優勢?綜整智慧農業各面向之專家回饋及參與計畫推動之觀察,目前產業發展的目標仍須回歸到實際面考量,如何將台灣的智慧農業帶領至不只是計畫推動,而是真正始之於民用之於民,期許我們能持續走在對的堅持上。

 

【參考資料】

  • 農傳媒,一年吃掉2億台幣,智能防蟲監測系統揪出貪吃米蟲
  • 上下游,農業機器人來了!為牛擠乳刮糞送飼料不求人 穀倉智能防蟲也有新招
  • 1061111中華日報A4版,稻穀智慧倉儲 蟲害降五成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