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願景,再造城鄉新魅力

瀏覽數:4717

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環境之間是真正所謂的生命共同體,「接軌全球,關懷在地發展」,不但對我們的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基於此,近年來政府引入人才及創意,結合在地的條件及特色,大力推動形象商圈、城鄉再造、社區總體營造,進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展現地方魅力;民間也開始自覺性啟動社群的力量與智慧,參與地方公共事務,試著將共同文化的傳承加諸創意,使創意與文化在交乘作用下激盪出更大的價值。

社區、商圈與城鄉發展的軌跡

經濟部商業司自民國84年起積極進行地方商圈與傳統商店的轉型輔導,推動「形象商圈」、「商店街」等商圈更新再造計畫,從經驗裡發現地方商業環境的困境在於未能認知消費趨勢的改變,「商品」的定義已從傳統上「特定物品」,轉向無形的「完善服務」、「情境體驗」、「活動參與」、「知性教育」等,而地方商業環境的活化,必須從歷史背景、文化淵源、自然景觀與既有產業裡尋找特色,並同步完成特色商品研發、個性商店經營與魅力商圈營造三位一體的工作方能竟全功。此外,傳統的商業網絡也因網際網路與流通業的發展而有了全新的空間,為邊遠偏僻的經濟弱勢地區帶來前所未有的契機。

就台灣社區、商圈與城鄉發展歷史軌跡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化成為一種政策施行,已然獲得大多數的社會民眾的共識、支持與期待。但在現有的許多案例中,似乎呈現太過與不及的現象,過之者因經濟效益的考量違背社區永續經營的理念,不及者卻又陷於發展疑惑的困境。各種跡象突顯出社區營造與發展產業間仍隱藏了許多待克服的難題,必須由理論層面、執行層面與政策層面上加以探索並尋求解決之道。

就目前政策計畫內容及社會整體參與上來看,理想與現實間存在著相當的落差。其內容的落差如:各個計畫在行政上各行其事彼此獨立單元化,不但效果無法整合,甚至彼此互相掣肘。其次,在以往的社區營造計畫裡,公部門與專業人員走在社區民眾前面,與民眾行動似乎無法呼應,以致無法期待廣大的民間社會力量被誘發,進而轉成支持國家轉型的力量。

雖然在國家未來發展重點計畫中,已因應此些疑慮與問題做通盤調整與規劃,該些計畫也毫無疑問是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改造工程,然如何確實地執行與分工則有待公、私部門共同參與與整合。

願景的期待與規劃其實都不難,但若要讓願景能與社會實現層面相融合則必須要下相當的功夫。而「新故鄉社區營造」政策計畫內容上的落差,其實就是目前在台灣整體社會長期以來缺乏自我省思,且對社會現況缺乏務實的反省態度所致。「新故鄉社區營造」所要面臨的社會系統整合問題,是各執行單元的匯統,困難度甚於以往。它不再是一種以浪漫故鄉情懷作為基礎的環境美化行動,所要立即面對的則是台灣社會現階段發展中潛在危機所設定出來的地方活化行動。

在計畫中以「地方活化」與「全球在地化」作為行動準則,涵蓋的是一種新的社會經濟模式研發、試驗與轉型,這樣的改變不再像以往的區域經營架構;轉化的則是以知識經濟型,地方內生力量的栽培與啟發,作為未來主要的行動目標;在過去所一再強調的地方共同參與與共同承擔,將成為最基本的執行形式;研發、創新與實驗則構成未來執行內容的主要主軸。

最重要的是這些工作內容大多在短期內不易看到成果的彰顯,也很難用短線操作方式甚或是計算其成本效益來達成;國家政府機制與社會大眾若支持這樣的執行計畫,則期待政策是能夠以長程性地發展方式來推動,更相信這是一種對國家未來的重大投資計畫。

「新故鄉社區營造」是國家發展投資為考量的全方位整合型計畫,不只是一般的文化政策計畫。社區或商圈在國家整體轉型發展過程中,扮演著地方活化發展的建設基石,也是地方活力的培育再造中心,進行的是社會發展中體質的改造。經由生活模式的轉化與調整,政府則以學習型態社區或商圈的經營方式,協助地方社區或商圈以本身的歷史經驗創造出未來願景的可行性,並投以創新思維的精神,來面對和處理地方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在過程中找尋解決方式,發展出屬於地方本身人文型態的知識經濟。

城鄉發展與產業的關係

在社區與商圈營造過程中,地方仍需面對全球化與產業化等的經濟課題。一但面對產業化,便會面臨到聚集資本與資本效益的問題出現,同時也必須面對關鍵技術的提升及實現創作成品的壓力。目前的機制是將環境美化、再就業、福利、旅遊、教育、藝術、文化乃至公民社會的建立……等,都寄望於社區。然而觀察目前尚無明顯發現到社區有自發面對這些課題所需要具備的資本與技術。在未來,如何有效利用政府資源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都必須面對各個需要資源單位的競爭。愈有利可圖則競爭愈大、愈無利可圖則負擔愈大,此一問題如果不尋求解決之道,未來社區工作便容易陷入發展上的困境。

社區產業化的複雜內涵與實務挑戰正逐步發酵,新的實務經驗與衝突使我們有機會面對地方與產業化之間的深層意義,在未來探索出永續發展的利基。然而,以往為了發展經濟犧牲一切,不論教育、環境、生態或人與人的關係都受到如此的對待,健全的社會體質並沒有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建立起來,這是目前我們亟待努力的課題。

中國生產力中心(CPC)曾參與過許多的案例,從中也深刻體驗到時代脈動與核心價值,並從經營管理的專業角度為地方服務,也肩負著協助政府推動機制的重責大任,諸如:新莊廟街、新竹內灣、台中美術園道……等等,協助地方商業環境的活化,經由歷史背景的田野調查、文化淵源的分析、環境景觀的規劃與在既有產業裡協助尋找出屬於地方特色的產業。

拋磚引玉再造城鄉新魅力

而在落實與執行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必須本於地方的需求,進行完善的資源分配以及系統規劃與整合,軟體及觀念上的建置必須及時、同步,善用管理知識及策略方法,還必須擁有:1.創意的持續挹注。2.具執行力的團隊。3.軟硬體相互為用等關鍵成功因素,以及更重要的,無數有意願的參與者地方民眾。如果沒有民眾熱情地參與,再多的政策及資源挹注都將化為無形。播撒愛鄉的種子,啟動居民發自內心的熱忱,願意關懷,拒絕冷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最少的資源透過創意的執行,以求產出最大的效益。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與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願意扮演拋磚引玉的角色,在相關政府單位的指導下,即將於11月20日舉辦「新台灣願景—再造城鄉新魅力座談會」,會中邀集產官、學各領域專家齊聚一堂,共同為效活絡地方產業,調整資源分配,提升生活品質及文化而努力。藉由與會者的經驗交流及美國、日本、加拿大與台灣本土的成功案例發表與分享,在匯集經驗與創意之際,亦可發揮標竿學習的效益。

城鄉再造從而創造出新事業、新需求及新的就業市場,不但是台灣競爭力再次脫胎換骨的契機,同時也可以打造出一個真正適合生活、發展且能夠流傳給後代子孫的優質生活環境。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