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我征服!》千禧鄭和南向翻身 帶戰功坐大位

瀏覽數:3575


【文/吳俊毅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東方IC】

  千禧世代,又稱為Y世代,也是首批的網路原住民,有別於上一世代的「為工作而活」,千禧世代更多的是「為生活才工作」。但不可否認,這群被貼上「草莓族」、「自戀」標籤的世代,已成為現今社會的主要勞動力,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的千禧世代大約有769萬人,人口占比超過3成,而到了2025年,預估全球勞動力中,75%都將由千禧世代組成。

  千禧世代的經濟條件並不算太有利,根據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 1份針對8個高所得國家的調查,現今30多歲青年的家庭所得,比起上一個世代、也就是X世代(1966∼1980年出生者)在相同年紀時的所得,平均而言低了4%。

「闖」跟「狼性」

  美國《Inc.》雜誌也歸納出千禧世代以下特徵,包括1.網路原生世代、2.關心社會議題、3.重視職涯學習、4.用力工作、用力玩、5.開創「複業」的動機。由此可知,千禧世代更加關注周遭世界、會因為自我發展機會而留任公司,更加不可忽視的特點是,願意創業、樂於創業。

  其實,創業型的千禧世代不只存在於歐美國家,也逐漸出現在東南亞在內的新興市場。對這些開發中國家來說,千禧世代既是強大的消費族群,有明確的喜好、站在創業革命的前端,也是開創性的角色,他們開辦許多事業、滿足各種需求,幫助推動整個區域的經濟轉型。

  那麼台灣的千禧世代到東南亞南向發展,是否有更多的機會呢?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李世暉教授表示:「這是千禧世代的大航海時代!」

  過去,前進中國的人多,東南亞對於台灣人來說是一個新世界,在沒有足夠經驗傳承的情況下,台灣人想到東南亞淘金,便得靠有限的資源與資訊,跨越重重航道、花上很多時間、經歷許多困難,方能到達這個新世界,而且還不一定能成功。然而在全球化及政府南向政策的引導下,東南亞這條航道慢慢被打通,無論企業、媒體或政府,更多人分享著到東南亞發展的成功資訊、許多中小型企業陸續跟進、未知的風險逐漸降低,加上中國的國際情勢與制度,種種因素都讓願意離鄉背井到東南亞闖蕩的年輕人比以前更多。

  我們常談到中國的「狼」性,其實台灣千禧世代也不遑多讓,但是該如何激發呢?李世暉認為:「要活化台灣年輕人的優勢,就是要把『狼』趕出舒適圈」。

  肯信集團董事長郭毓庭最能感同身受,他在台灣事業穩定之時,勇於放下台灣的一切,隻身來到越南,也沒得到預期得到的幫助,但這也激發性格中不服輸的拚勁,靠著當地購買的摩托車,踏出他在越南再出發的第一步。郭毓庭以越南年輕人為例,他認為現在的東南亞年輕人很敢衝!20歲出頭就開始創業、開公司。他也認為有別於過往的刻板印象,越南人很喜歡做生意,並非大家認知的很懶,甚至不乏20幾歲就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年紀輕輕就擁有上億身家。

  郭毓庭認為永遠不要忘記「闖」的精神,如同台灣經濟在1970年代之所以會快速發展,除了時代因素,更因為當時的人提著一卡皮箱就能出去闖了!越南的千禧世代正是處於這樣的精神之中,台灣年輕人要競爭就不能過於待在舒適圈。除此之外,郭毓庭觀察,現在前進東南亞最好的方式不再是製造業,而是一流的服務業。

靠「變」面對痛點

  那麼身為最近最夯的電商產業又是如何看待呢?歐漾國際總經理楊智斌要求千禧世代「懂得『變』在這個時代特別重要,如果你因為改變很痛苦而頑固不動,下一刻可能就會被趨勢的土石流掩埋!」

  楊智斌指出,換市場就得換腦袋尤其在人才任用方面一定要落地生根。這幾年他看到馬來西亞人與台灣人面對同一件事時的理解方式大不相同,這也是進軍不同文化國家必須面對的「痛點」。

  歐漾又是如何克服呢?他們透過社群媒體及當地人力銀行「JobStreet」先對當地人進行招募,等到找到主管與員工之後,再請台灣資深主管前往進行教育訓練;每3個月輪調一次,分別請當地主管來台灣,熟悉總部怎麼做事;再請台灣主管到東南亞,了解當地消費者的想法,以減少落差。

  問到楊智斌眼中的東南亞千禧世代與台灣千禧世代的差別,他的觀察與威爾斯國際學校董事長張耀浪如出一轍。「最明顯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盼望。台灣低薪、工作機會差、物價與房價越來越高,台灣年輕人常覺得未來沒什麼希望、沒有太多機會,想要購買房子更如天方夜譚。既然做不到就不太想努力,總覺得過好現在的日子就好;反觀東南亞的年輕人,舉目望去到處都是蓬勃建設發展,未來充滿了可能性。由於夢想是可以觸碰到的,所以我的東南亞員工常會跟我說他們計畫幾歲要買房子。」不過楊智斌也提到,當地年輕人需要改進太多的「遲疑」,和他們溝通時常出現很多「But」與「為什麼」,傳統框架很多。

植入當地DNA

  那麼東南亞的年輕人與台灣有什麼根本上的不同呢?泰國威爾斯國際學校創辦人張耀浪有他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泰國許多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很有主見、知道教科書說的不一定對,並且具有挑戰它的勇氣。台灣的普及教育雖然讓眾人都保持中等程度,卻也讓我們的發展平平,一直上不去。台灣這幾年經濟上不去的原因,跟我們較缺乏新創的瘋狂點子及挑戰執行力有關,導致產業遲遲無法轉型。

  張耀浪也看到許多年輕人要來泰國創業,但是一問之下連泰國的東南西北都不懂、何時塞車也搞不清楚,他認為太把創業過於理想化,若把品牌目標鎖定台灣人市場,但是台灣人那麼少,你要賺什麼?若說要賣給本地人,但是當地品牌多如過江之鯽,他們為何要買你的?張耀浪建議年輕人先在大公司了解、觀察泰國的文化、情勢發展與人民需求。

  隨著新南向政策即將跨過第2年,一批又一批的業者跟人才找尋新的機會,跟數十年前帶著一卡皮箱走天下的台商一般,但隨著世代更替,千禧世代已經成為這一波主力。如何在這波浪潮中存活下來,甚至異地演化成新一代獨角獸,就看本期《能力雜誌》深入報導。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8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