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COP21的產業綠色轉型

瀏覽數:4088


  2015年11月30日,於巴黎召開的第21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21)起跑,經過12天、上千場的主要與周邊會議, 195個參與的締約國代表終於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同意將全球氣候暖化控制在遠低於2°C,並持續努力朝1.5°C努力,為1992年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後,全世界通過的第3份多邊氣候協定。

  本次大會改變過去由聯合國訂定強制約束的方式,改為各國自行提出「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 or INDCs)已有185個國家遞交,涵蓋全球98%的排碳量,「巴黎協定」預定於2020年生效,自主減碳計畫期間將涵蓋至2030年,因此後COP21全球極可能改變在工業革命後仰賴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的發展模式,讓全球朝向低碳、永續的趨勢發展:

  • 碳有價化

目前已有40 個國家及 20 個地方政府實施排放交易機制或碳稅, 150家企業實施「內部碳價」,後COP21能源稅、碳稅或碳價制度的實施可能更為普遍,各國會更注重產品的碳足跡,甚至隨產品徵收碳稅。

  • 電(油、水)價上漲

化石燃料補貼全球一年5.3兆,但是如美國歐巴馬政府已在2009年提議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補貼,同年在新加坡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部長級會議,一項部長會議聲明草案指出,將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補貼。在各國提出INDC的情況下,將進一步驅動此趨勢,便宜能源也會成為過去式。

  臺灣經濟為出口導向,能源供給 99%以上仰賴進口,且化石能源依存度高,加以雖非締約國,但我國仍積極地提出「國家自定預期貢獻」,目標在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BAU(business-as-usual)[註1]減量50%,相當於較2005年減少20%。

  同時2015年我國推動「全國節電2%」,除了鼓勵中小企業自願節電,並要求契約用電容量超過800瓩的用戶,包括工業與服務業,5年內實現平均節電1%目標。在全球的貿易走向「綠化」,能源價格提高,營運成本提高,未來產業在面臨「外部的環保要求」及「內部的節能要求」的情況下,勢必要加速「綠色轉型」。

  COP21不僅產生巨大的轉型動力,也帶來龐大商機,「巴黎協定」的附錄中說明,2020年前已開發國家每年要集資1000億美元協助脆弱國家,而要達到「碳中和」目標,往後20年全球每年需要2兆美金的氣候融資,除了國家公共投資,還需要大幅運用私人資金及專業投資能量。

  近年國內政府也不斷推動產業的「綠色生產」,努力的方向包括:輔導廠商落實製程環境管理,提升產業環保體質,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產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與排放管理,針對氣候變遷議題進行調適策略研議;促成產業園區能資源鏈結,推廣物質流成本會計(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MFCA),使產業製程減少能資損耗並減廢;推動產品、服務綠色加值,導入綠色創新元素;結合清潔生產與綠建築概念,促使產業建置綠色工廠;創造高競爭力之再生能源(綠色能源)、節能產業,促進綠能產業躍升。

  另外「生產力4.0」的推動,除了營造人機協同優質工作環境,也有益於產業的結構優化、綠色轉型,當產業朝向「智慧化」發展,透過大數據分析、虛實整合,有助於在改善製程、服務流程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能、資源浪費。

  在產業「綠色轉型」的過程,儘管時至今日已有更為精良的科技技術作為輔助,但管理制度建立仍是基本,由於ISO 14001、ISO 50001等屬於國際標準的環境及能源管理系統的建立門檻較高,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環境可先從「企業管理工具」著手。

  除了基礎的「5S現場管理法」[註2],同樣源自日本的「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或「精實管理」(Lean Management)可作為各個產業推動的方向,「精實」的目標即減少生產、服務過程的浪費,透過各項管理方法、持續改進、評估,為終端消費者創造經濟價值。

  以臺灣富士全錄為例,其於2010年實行「精實專案」,更新節能設備、減少辦公室設備,有效降低30%成本,並透過無紙化行動方案,2010年至2012年碳排放量降低55%;群創光電則於2012年開始推動物質流專案及管理系統,以MFCA分析「負產品」成本為基礎,2013年的盤查分析結果總共減碳量約1,155噸,節材成本超過新臺幣7,199萬,達到其「精實綠化」的效益。

  企業在減少浪費的同時,會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投入、不必要的能源損耗、不必要的人工,進而使產業節能、減廢,減少碳足跡、水足跡,減少浪費,自然也可以降低營運成本,並能夠把資源投注於其它的改善與創新研發。透過此良性循環,將促使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優化。

 

  • 註1:BAU(business-as-usual)情境是係指依現況發展趨勢持續成長情境,通常發展中國家因產業持續擴張,多會採取BAU情境。
  • 註2:5S現場管理法為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又被稱為“五常法則”或“五常法”。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